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

〈橘色頁〉:母親不在家的那天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Liliangel 攝影
學員:品君

在灰與白構成的舒適空間裡,大家分散於書房的各個角落,大桌前、窗台邊,一個個安靜的身影,正凝視著面前的稿紙,他們都在書寫「母親」,這是今天的寫作主題;而在拱形門框裡穿梭的,則是一對生動的母女剪影。

週末日,我來到三峽bubu工作室的「寫作課堂」,和其他的學員們一起聆聽老師講授五月母親意象的散文導讀。

課後,學員們到二樓的書房寫作,長桌前,老師和學員討論著文章,襯著隱隱流瀉而出的悠揚女聲。廚房裡,傳來鍋鏟炒菜聲、抽油煙機呼呼作響、一會兒碗盤叮噹碰撞,又炒好一道菜了吧。陣陣的飯菜香中,令人食指大動;美味誘引著胃口,同時也開啟了我的記憶。

「肚子餓了啦!」爐子上一大鍋子的熱氣蒸騰,不像媽媽的味道,卻是老爸的創意之作。這天家裡的餐桌,並不尋常。

滿滿一鍋的蔬菜、玉米、還有不知名的素料。老爸邊唸著:「白蘿蔔是自己種的,放的有點久,好像不容易熟…煮久一點好了」。邊看著鍋內還有空間,又填入了豆腐、黑木耳。然後,從冰箱拿出冷凍水餃。

「你要吃幾顆?」
「6顆就好,我期待那一大鍋好料耶。」
「妹妹要吃幾顆?」
「我要10顆。」
後來,老爸乾脆不管三七二十一,把整包水餃都給煮了,說這樣省點事。

為這個家奉獻三十幾年的老媽,第一次告假,去花蓮參加共修。但她在出遠門的一個禮拜前,採買足足可把冰箱塞爆的食物,並電話叮囑在台北工作的我與妹妹,有空回家探視一人顧家的老爸。

於是,我們姊妹倆便趁著假日,相約回老家一趟,雖然爸爸在手機裡直說:「沒事、沒事,一切都好。」

我知道老人家其實心裡很期待看到孩子,只是不希望麻煩年輕人而已,總是客氣的婉拒著。
當我們回到家,老爸在廚房忙進忙出,也不讓幫忙,要我們等著他的佳餚。我問:「怎麼不跟媽媽一起去花蓮?」
他說:「兩人都出門去,阿公阿嬤若有代誌,誰載他們去醫院?等一下作伙轉厝ㄟ看一下阿公阿嬤,他們都老了。」
「好啊。」確實,我們很久沒有去祖厝了。
「你這幾天都吃什麼?」妹妹問。
老爸回答:「煮稀飯,比較快啦!好不容易把冰箱的東西清得差不多了,一個人『青菜食』(隨便吃)」。

看著打掃過的客廳,零散的雜物堆成一小落,早上晾的衣服歪歪地在後陽台晃啊晃的曬著陽光。媽媽不在,爸爸用他的方法努力打理一個家。

想必媽媽臨行前一定是叨叨絮絮的跟他交代東、交代西;媽媽不在家,卻還是處處充滿她的影子與味道。

從沒想過家裡少了一個人是什麼樣子,總認為只要累了,回到家裡就可以享受父母無盡的愛、完整的照顧,那麼的理所當然。殊不知,這樣的幸福,總有一天會消失,而我們唯一能夠作的,就是好好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時光。

那個下午,寫作課後的餐桌上,學員中一對母女的互相鬥嘴,最後女兒說好嘛,對不起嘛!對著媽媽撒嬌。母親一副拿她沒辦法的樣子,卻又包涵了無盡的關愛。
我想起了,那個總是默默守在家,等著兒女回去的我的母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