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

心岱的鹿港學:「百年繁華最鹿港」11

出自「百年繁華。最鹿港」P.30
方磚鋪地滿街紅,是「不見地」的由來
鹿港三不見:不見天、不見地、不見女人

鹿港有「三不見」:不見天、不見地、不見女人。排名第一的「不見天」,指的就是當年鹿港五福街盛極一時的「不見天街屋」,是全台第一的商業街。

「不見地」,是說以前鹿港大街小巷皆鋪設紅磚或石磚,見不到土地。「不見女人」,鹿港早期殷實商家多,民風嚴謹,婦女不隨便拋頭露面,就算只是要到對面的人家,也得將轎子扛入大門內,等關上大門、小姐登入轎內並垂下簾子之後,大門才開啟。所以,早年鹿港街上很難得見到婦女露臉。

這三不見除了說明鹿港一些特殊的民情景況,更帶出了早期鹿港繁榮的一面。

乾隆年間,鹿港開設正口與泉州蚶江對渡,一開始,鹿港的商業區主要在舊街發展。當年的舊街,船頭行林立,大規模的船隊往來大陸與台灣之間從事大盤交易,這裡的碼頭區可說是鹿港的第一條經濟動脈。

隨著鹿港商人越來越活躍,沿著碼頭區的舊街開始顯得侷促。於是,鹿港人就沿著舊街之後的長屋背面,再修築一條新街,把中盤與零售的買賣交易全移到此,只留下船頭行的大盤批發依然在舊街進行。這條新街,又稱為大街,長約一公里,寬七公尺,是當年全台灣最長的商店街,主要以中盤交易為主。

大街裡又可細分為九個區域,由北到南依次為:菜市頭街、城隍廟口、崎仔腳街、順興街、福興街、和興街、泰興街、長興街、板店街。其中,順興街、福興街、和興街、泰興街、長興街這五個街,稱為「五福街」。五福街加上南端的板店街,街道上方皆鋪有頂蓋,往來行人不用擔心日曬雨淋,被稱為「不見天」,這裡也是昔日全台灣最熱鬧的商業區。

清代,台灣各地公權力不彰,先民們必須懂得自我保護身家與財產。鹿港富裕的郊商們爲了防止匪寇入侵而在街道蓋上屋頂,使之不易侵害商家。此外,當時的大街主要是給中盤交易,爲了提供買方一個舒適的交易空間,避免鹿港夏季的烈陽雷雨與秋冬的九降風,所以,面對面的商家就彼此協議共同在店門前搭設涼亭。

主要結構是具有「四點金柱」的涼亭(街路亭),上鋪設平頂或斜頂;陸續興建的涼亭串聯成街,而形成「不見天街」。主要位在現今的中山路。(從文武廟經板店、長興、泰興、和興、中興、順興、崎仔腳、菜市頭、天后宮 (目前的中山路) ,轉入泉州街。

到了日據時代(民國廿三年),日本政府認為街道陰暗、潮濕、不衛生,加上配合道路拓寬計畫而強制拆除。
......[待續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