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9月22日 星期四

心岱的鹿港學:「百年繁華最鹿港」8

出自「百年繁華。最鹿港」P.23
昔日的滄海已成今日的蚵園

滄海桑田見生機

不過,地面不斷隆起也不全是壞事。鹿港海邊三百年來持續隆起的海埔新生地,這些尚未完全脫離海岸線的泥灘,因富含礦物質等養分,是螺貝蝦蟹最佳的天然棲息地。鹿港各式的美味海產,就以這片泥灘做基礎。

早在清末道光末年,因為港口淤積狀況不樂觀,航運與貿易沒落,鹿港居民就紛紛加入原本以農漁民為主的「討散海」行列,到海邊捕捉各種魚蝦蟹蛤以增加收入。同治九年(西元1870年)鹿港居民還從泉州引進了插竹法來養蚵(又稱高架養蚵法)。牡蠣,從此成為鹿港海產大宗。

現在,鹿港北頭一帶的漁村居民仍以養殖牡蠣、採集蛤蜊維生。鎮外的萬頃沙灘遍插竹籬笆,就稱為「蠔圃」。這些蠔圃供應了鎮上各家海產店、小吃攤,做成各式可口的蚵仔煎、蚵仔湯。


出自「百年繁華。最鹿港」P.22、23
日據時代的鹿港以鹽為主要產業
日據時代,這些海埔新生地一度成為鹿港八景之一「鹽田飛雪」。其實,鹿港有鹽田,可追溯到清朝末年,劉銘在鹿港設置鹽總館。日據時代,台灣總督府鼓勵民間開設鹽田,以增加生產。鹿港名人辜顯榮,就在北頭一帶的海邊開闢鹽田。後來,辜顯榮甚至因此而掌握全島食鹽專賣的業務。只不過,鹽田飛雪的風光沒持續多久。鹿港因為海岸淤淺速度過快,到了後來,甚至可從鹽田裡面抽出淡水。鹿港這些鹽田,早在中日戰爭之前就沒落了。

民國五十三年元旦,政府宣布裁撤鹽田,洗鹽改墾。第二年,三十公頃鹽田頓時變成稻田。昔日滄海,已是今日的稻田或蠔圃。自從清初之後的這三百年來,鹿港小鎮也跟著海岸地貌的大幅變化,一路展演著興衰變遷的故事。
......[待續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