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

心岱的鹿港學:「百年繁華最鹿港」4

出自「百年繁華。最鹿港」P.14
乾隆年間的鹿港已是漢人社會,建有商業街鹿仔港街。
乾隆台灣輿圖局部,故宮博物院收藏。

鹿港飛帆的興衰1/2

鹿港因航運之便而崛起。

一開始,鹿港原是軍事要地。康熙二十三年,清廷在鹿港設有水師防守。但到了康熙末年,鹿港已發展成商港兼漁港。當時的《諸羅縣志》形容鹿港:『鹿仔港港口有水棚,可容六、七十人,冬日捕取烏魚。商船到此,載脂、麻、粟、豆。』

這是因為,清朝時候交通不便,但是,帆船從鹿港開到福建各港口,在正常風速之下,只要花一個晝夜就可抵達。加上台灣中部移民逐漸多,無論是台灣生產的農產品增多需要大陸的市場,或是移民們需要從大陸補給日常用品,全都靠鹿港來居中轉運。

鹿港最興盛的時期,是在清朝的乾隆、嘉慶、道光三位皇帝當政的年代。當時,鹿港的人口號稱十萬,泉州、廈門的富商也多會來鹿港設立分行,往來海峽兩岸的帆船每天絡繹不絕,人稱:「鹿港飛帆」。有就是在此時,有了所謂「一府二鹿三艋舺」的說法。

清初,官方指定台灣對大陸通商的地方只有三處:南部鹿耳門、中部鹿仔港、北部八里夯。其中,鹿仔港被指定是官米輸出的唯一港口,從台灣轉運官糧到內地的利益就操在鹿港人手裡。由此可見,鹿港當時的經濟有多麼神氣了!

甚至,連嘉慶年間縱橫台灣海峽兩岸的海盜蔡牽,雖有六犯鹿港的紀錄,但也驚於鹿港富商的經濟勢力與兵防武力,每一次都不敢上岸到鹿港市街,頂多在外海的沙洲與官兵打鬥。

鹿港,後來也因港口淤積而沒落。

鹿港在清朝初期,曾是水深腹闊的良港。但是,自從清朝中葉之後,港口就不斷淤積,航運的狀況時好時壞。甚至,港口多次淤積到不堪使用,鹿港人只好不斷往西或往南尋找新址來設立港口。嘉慶中葉(西元1809年前後),大陸來的帆船無法直接進入鹿港的港口,只好開到附近的兩個小港口:王宮與番仔控停泊(王宮與番仔控位於今天彰化芳苑鄉。番仔控為今天芳苑的鄉治所在,王宮則改名為王功村)。當時,鹿港的外海有個南北走向的大沙洲,沙洲與陸地之間有一道海路,沿海的港口由北到南依序為鹿港、王宮與番仔控。商人在王宮與番仔控把貨物從船上卸下來之後,再以風帆車往北載往鹿港。

沒想到,道光以後,王功港也遭到淤積的命運,大船無法進出。只剩下番仔挖能停靠商船。當時,往來船隻都先停靠鹿港的外港「番仔挖」,再轉駁小型船隻,由鹿港的內港「王功港」北上,再到鹿港碼頭。當時的航運就已經不太方便了!
......[待續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