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

心岱的鹿港學:「百年繁華最鹿港」5

出自「百年繁華。最鹿港」P.15
康熙年間,瑪芝遴社仍屬於番社,漢人不多,但沿海已有港口,
是福佬移民進入中部平原的主要門戶之一,設有鹿仔港汛防守。
康熙台灣輿圖局部,國立台灣博物院收藏。

鹿港飛帆的興衰2/2

道光十三年上任鹿港北路理番同知的陳盛韶在其著作《問俗錄》裡提到,清末道光年間鹿港的航運已從全盛時日入百艘帆船的盛況,減至每天只有五十艘帆船入港。『然則鹿港商船數百,今只五十餘號,奈何?曰:富商日少,船壞難復,去其一;販運避累,去其一耳!』


更嚴重的還在後面。清末咸豐元年,光緒十四年與二十四年,濁水溪三次大氾濫,每一次濁水溪的洪水都搶奪鹿港溪河道,夾帶大量泥沙沖往港口。港道因此淤積,嚴重到連小船也無法出入,鹿港幾乎成為廢港。


經過濁水溪第一次大氾濫,鹿港人在原來碼頭以西兩里之處再闢建新的港口,命名為「沖西港」。沖西港經咸豐、同治兩朝,才不過20餘年的時間,在光緒初年又淤積。當時的鹿港市街,離海邊就已有十里以上的距離。此時的鹿港,航運優勢大為減弱。


鹿港盛況雖已不再,但是,光緒十五年(西元1889年)的資料仍顯示,這段期間的鹿港有住戶六千一百多戶,人數約有四、五萬人,仍是台灣一個相當重要的市鎮。


後來,經過光緒年間的兩次濁水溪大氾濫,沖西港完全淤積。鹿港人又往西邊兩里之處再設置新的港口,仍叫它做沖西港。只不過,港口淤積的宿命已定,鹿港從此挽回不了走下坡的命運。


又過了30年,日據時代的鹿港只剩下三千多戶人家。此時,日治政權限制台灣與大陸通商,鹿港頓失因海港貿易而產生的經濟優勢;再加上,台灣新建了縱貫鐵路,鐵路經過的其他鄉鎮莫不因此而繁榮起來,鹿港卻因偏離交通要道,因而被冷落。就算台灣光復之後,民國政府想在中部設置國際港口,也都因鹿港的港口淤積實在太嚴重,而在兩個港口之間選擇了梧棲。


鹿港獨領台灣經濟鰲頭的黃金歲月,就此走入歷史。直到民國八十年代以後,台灣大眾才驚艷鹿港塵封的古樸之美,從此,鹿港才以它那豐富的文物與建築,重現世人面前。



出自「百年繁華。最鹿港」P.17

《鹿港興衰三階段》

開港興盛:
清代的鹿港,約可分為前中後三期。
清代前期(西元1683年到1784年):興化移民、清朝開始駐兵(水師汛)。
清代中期(西元1784年到1851年):開正口,鹿港移民大增,港口開始淤塞、漁業(討散海)興起。
清代後期(西元1851年到1895年):港口淤積、手工業取代商業貿易。清末鹿港仍為台灣重鎮。

淤積沒落:
日據時代禁與大陸通商、前兩年有三百名富商選擇到大陸歸籍、日人興建縱貫線沒經過鹿港。

再現風華:
民國六十七年,鹿港古蹟文物研究興起;從此年起,每年皆於鹿港舉行龍舟賽。民國八十年代,因為漢寶德等多位建築學者呼籲政府維護鹿港古蹟,鹿港小鎮才為各方注意。
......[待續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