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

立冬進補之2

平時,晚餐收拾後,該是輪到母親休息的時刻,她會打開收音機聽說書的節目,但是進補的這個晚上,母親還留在廚房張羅,餐廳的燈依然通明,姊姊也沒有進到書房來盯功課,父親說他會早早關店回返、、、一切似乎都有點詭異,神秘的氣氛與廚房飄出的氣味,凝聚出一種期待與盼望的溫暖,天很夜了,但是,大家在等著母親端出第四頓的進補餐。


【羊肉米糕】
----材料;
羊肉一斤,紅標酒一瓶,長糯米四杯四人份,生薑一塊,綠蔥三根,醬油一湯匙,鹽酌量。

-----做法;
1.糯米洗淨加入米酒一瓶,如不夠則再加水至電鍋的四杯米之刻度。浸泡半小時。
2.羊肉帶皮切丁塊,起油鍋,放入蔥段與薑片爆香後,放入羊肉丁塊翻炒,加入醬油與鹽調味。
3.將羊肉放入浸泡的米中,拌勻後插電煮飯。

【紅蟳米糕】
-----材料:
紅蟳兩隻,五花肉三兩,乾尤魚酌量,香菇酌量,蝦米酌量,長糯米四杯四人份,生薑一小塊,紅蔥頭二兩,米酒半瓶,沙拉油、醬油酌量。

-----作法:
1.紅蔥頭切丁末在油鍋中用小火爆香,五花肉、香菇、蝦米切丁,乾尤魚泡軟後切絲,一起與紅蔥頭炒香。倒入糯米一起炒,加入酌量的醬油調味,全部盛入電鍋之內鍋,加酒與水至刻度(要比平常煮飯減少半個刻度)。
2.將紅蟳處理乾淨後,置於米上,插電煮熟即可。

甜與鹹

米糕做法有甜與鹹兩種,鹹米糕因配料的不同,而可以依照各家的口味做多元變化。採用羊肉或紅蟳,是為了補冬盛事,平時也可用豬肉,加米酒亦是進補的功效,早期台灣人普遍吃豬肉,對牛隻很敬重,由於牛是農家的命脈之一,民俗信仰中不吃牛肉,祭拜的三牲是豬,雞與魚,牛只有在祭孔的典禮中出現。

羊肉都用來做宴席菜或進補之用,布衣民家只有在節慶時才有機會嚐到羊肉的滋味。冬至的羊肉米糕算是豐盛而珍貴的打牙祭。但由於平時很少吃,對羊肉特殊的味道,有些孩子不敢恭維,於是養成了不敢吃羊肉的習慣。
這道羊肉米糕貴在用米酒悶蒸,所以更能襯托出羊肉的鮮美。紅蟳米糕是台灣宴席中的名菜之一,平時吃的紅蟳米糕與進補用的紅蟳米糕,差別只在進補時需要用酒當料。


媽媽的獨門補品 

當然,沒有酒料的補品也是有的,從前食物短缺,一般百姓只能利用廟會與節慶,拜神祭祖之時順便犒賞自己,這些時候其實也算是進補的機會。母親說:「節氣更替時,都該進補的。」因此,一年四季中,母親除了會料理一些符合當令時材的菜色給我們嚐鮮外,她還有一些獨門的滋補良品。

【四珍羹】
----材料;雞蛋10個,紅蔥頭四兩,麥芽糖一瓶約半斤,冰糖四兩,豬油半斤或酌量均可,肥瘦相間的豬肉二兩。
----做法;
1.雞蛋打勻但不可起泡,紅蔥頭洗淨擦乾切末,豬肉切細丁。
2.起鍋放入豬肉丁炒熟炒乾備用,放入豬油小火爆香紅蔥頭後起鍋備用。
3.將冰糖放入鍋裡的熱豬油中,慢火融化,再倒入麥芽糖,攪勻融化。
4.左手攪著油與糖,切用慢火,不可燒焦,右手將打勻的蛋在離鍋約一尺高的地方,有規律的慢慢倒入鍋中,蛋汁遇到油與糖後,經一定節奏的攪拌,形成絲狀,而非蛋花狀,這是這道四珍羹最高妙的訣竅。
5.蛋絲全部完成後,再放入豬肉渣與紅蔥頭末,拌勻即可盛出。乾吃或沖泡滾開水皆可。如果放入冰箱冷藏,因溫度的關係,吃時最好以小鍋子加熱煮開。

鴨蛋與雞蛋

在經濟潰乏的年代,台灣只有養鴨人家,因為鴨子吃菜葉與稻田的剩穀即可,每到農閒時候,養鴨人家就趕鴨子到休耕的稻田,一路行軍,途中遇到池塘便露宿,如此,南北來回走一趟,鴨子也長大了。這是早期養鴨人家的生活,利用剩餘的天然物資,畜養牲畜。台灣的養雞事業直到六十年代,才有大規模雞舍圈養的量產形態。

因此,當時普遍只有鴨蛋,這也是為什麼考試零分,就說考鴨蛋的緣由,因為雞蛋很稀有,大都是農家在山裡零星放養自己食用而已,雞蛋成了奢侈昂貴的象徵,並被公認是營養價值最高的食品。同樣是蛋,雞蛋的身價比鴨蛋高,病人與富人才有資格享用。

四珍羹原本就是供病人養身醫病之用,在那醫療資源欠缺的年代,肺病曾經是台灣人的絕症,民間認為肺癆病起因操勞過度,病人需要長期療養,除了不能工作外,更要照顧身體的營養,於是雞蛋這高蛋白質的東西,如何作得可口使病人願意長期食用,在以糕點文化享有盛名的古都---鹿港,就有人因此研發出這道祕方,以雞蛋,豬油,麥芽糖,紅蔥頭等四珍,作成甜點,讓病人在三餐外,可當零嘴。這樣子,很多養病的肺癆者都因此痊癒,恢復了健康。

四珍羹的配方,一度被神化,之後,一傳十十傳百,神祕的四珍羹流傳在民間,成了貴族家中的私房補品,由於蛋絲的技巧,全靠手藝與經驗的累積,這道祕方能做得十全十美,萬無一失,都是些上了年紀的老媽媽。
如今,以今天的生活水準來看四珍羹,一定覺得可笑,都是大家害怕的高熱量高卡洛里食物,但四珍羹的可口美味程度卻又令人無法抗拒,如果你想試試,可以減少豬油與冰糖的份量。

【養生補血湯】
----材料;腰內肉四兩,乾魷魚半隻,米酒1 湯湜,清水1碗。
----做法;
1.將肉洗淨擦乾,切小塊。乾魷魚用剪刀剪成條狀,洗淨備用。
2.將肉與魷魚放入可以蒸的高碗或瓷鍋,加入米酒與水,放進電鍋或蒸籠蒸約40分鐘即可。

這道補血湯是我年幼時,母親專為了我的貧血而做的養生料理,說是有補血的效用,果然,只要我蹲下身子會有天旋地轉的現象時,母親就第二天就燉這道湯給我吃,而每次都見效,到了初中,貧血的狀況竟不藥而癒。

腰內肉是豬隻腹部之處一條沒有肥油的全瘦之肉,每隻豬只有一條,肉質既軟柔又少脂肪,與乾魷魚同燉,變成一種很特殊的味道,母親說,主要是喝湯,料不吃也行,通常,補身的食物都與中藥脫不了關係,但這道養生湯卻不須任何藥材,也因為沒有中藥味,孩子就不會抗拒,我從小吃著吃著,好像真的把身體吃強壯了。

火湯與水龜

「簡單的燉蒸方式,不加任何調味,乾魷魚有鹹味,所以不要再放鹽。」
母親強調這方便食譜,她在我離家到外地求學時,教給我這道補品的作法,並在我的行李裡塞一個磁器盅,要我冬天時,用它燉人蔘當水喝,「別偷懶,要隨時給自己加加『油』。」
我是家中的老么,從小體質虛冷,冬天要靠「火湯」與「水龜」過活,母親很擔心我出門在外,究竟要怎麼辦,她完全沒有料到,我不知不覺中學得了她的廚藝真傳,不僅講究她的各式家常菜,對擺宴席的佳餚禮數歷歷牢記在心,這些進補食譜,更是隨時隨地就拿出來搬演一番,只是,每次把料理端上桌,兒子就說:「又是阿媽(與外婆雙關)的盛宴。」那「又」字不知是褒還是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