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

秋光點點---十月的閱讀與寫作課

台灣的秋天,是一片有光穿透的雲,瞬間籠罩天際,但是,你還來不及抬頭,它早已散漫無蹤無影。

台灣的秋天,如同齊秦唱徐志摩的「偶然」之歌,寂寥幾許,滄桑幾許,在轉瞬之間,消滅了蹤影。

台灣的秋天,很短暫,跟著落葉飄零著地,跟著風蕭颯蒞臨。都沒來得及注視;
啊,連溫度都尚未知覺,便已經「稍縱即逝」了。

秋光奏鳴曲

年輕的時代,整天都埋首寫作之中,並不懂得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,也不知道稿紙之外,竟然有著如同韋瓦第的「四季」旋律,原來我的生活周邊,就存在著我天天聆聽的大師之創作。

那時候每一年的「金馬影展」是藝文界的盛會,大家都會整天泡在電影院中,飢渴的欣賞當時「新電影浪潮」的大師影片。

有一天看了瑞典大導演「英格瑪 柏格曼」的「秋光奏鳴曲」,這部影片從母女間的矛盾與衝突,影射藝術家的兩極性格;當這位鋼琴演奏家,在表達顛峰的藝術之時,與下了舞台回復母親角色時,兩個面向的需求落差。

這部片子以蕭邦第二號前奏曲的演奏,不斷的辯證母女由來已久的愛恨情結,即使渴望修復親情的雙方,最終仍邁不過「自私、寡情」的鴻溝,而以相互傷害為了結。本片為瑞典超級女影星英格麗.褒曼的最後一部作品,更是柏格曼偉大的代表作之一。

當時的我,並不很理解這部心理片的意涵,為何要以這麼優柔的曲子,來象徵如此殘酷、爭鬥的劇情?但對於片中琴藝高超、精準的「秋光奏鳴曲」之演奏,印象非常深刻,也是這個時候,我愛上了「蕭邦」。

最幽微的光

是這個前奏曲引導我走向大自然,認識了這「金黃、收穫」的季節:秋天。

於是開啟了我出走象牙塔,大步跨向戶外追尋新的方向,我記得從此我流連於大樹旁、河岸邊、曠野處、森林裡、海灘上、星光下、、、、

我全身沐浴在剎那成永恆的秋天的記憶:秋光點點、點點秋光。

「秋光奏鳴曲」的旋律在我腦海中,便是以點狀出現,一點一點的擴張、再擴張,但始終是在最幽微之處昇起、落下。

秋光,透過風雲、雨露、朝陽、晚霞,撫慰著大地,在亞熱帶的台灣,這樣的景象是非常稀有的視覺享受,更是獨一無二的涼爽感覺,在晨晚之時,或許有些冷冽了,但你最好穿著夏衣,用肌膚去感受風的觸碰,去體驗溫度的刻度。

秋天,就像醇酒,剛入口就叫人陶醉。

自己的勳章

台灣的秋天,是季節的恩賜,卻更是我給自己的獎賞,每逢秋天,我會格外的寧靜,格外的喜樂,格外的惦記著曾經在我生命中出現的人、事、物。

我會低頭祈禱,我會雀躍歡呼,我會歌唱詠歎,這是我的「聖誕節」,是我頒給自己的勳章。

唉啊,我想得太遠了,我也說得太多了,對於秋天,為何我便如此的「喋喋不休」呢。

十月,十月

我不過想告訴你,十月「閱讀與寫作課」的課程罷了。十月,禁不住讓我瘋狂的想與大家分享這「點點秋光」;以及柏格曼的「秋光奏鳴曲」,以及偉大的蕭邦。

在生命旅程中,我們看書、看電影、聽音樂、、、並不知道哪一天這些你似懂非懂的「東西」,會在何時迸出,影響了你的興趣、決定了你的方向,或者督促了你的行止,幫襯了你的步伐,你永遠不會知道的,可是,閱歷的累積,勢必造就你的豐富,你所閱讀的,會像磨砂一般,擦去你粗糙的外體,露出生命的潤澤之光。

吸收與回吐

閱讀與寫作,是一體兩面,會閱讀就會寫作,這是很自然的經驗連結;自從開課以來,為了不想添加大家的壓力,我只是從閱讀一本書的方式導入,去開闊大家的視野。

過了這大半年,我想應該開始檢驗這樣的方式,對於學員的幫助究竟有多少?

我想從十月的課程裡,我們要經由互動的方式,來觀察吸收與回吐的雙向功能。

在上課之中,我將留出一些時間,讓學員有機會暢談彼此的閱讀心得。所以,十月的課,請在家整理出你最想與大家分享的閱讀報告,並把它帶來教室。

自我任務

另外,十月,也將啟動「寫作班」了,這是大家很期待的課程。
「寫作班」與「閱讀班」不同的是:一定要現場實驗「寫作」功課。
但大家不用擔心,我會讓學員輕鬆愉快的體驗「書寫之樂」,完成寫作的自我任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