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

關於「春風」之補述

Randolph Lu 攝影


九月二十七日在「人文空間」的「小廚師課後分享會」中,一個學員提問關於「美感」的體會與怎樣融入生活中,Bubu老師突然說:「這請心岱姐來說,她有一段關於『春風』的經驗,剛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。」


一時被點名,我緊張得腦筋出現一片空白,但是我卻一個跨步就到台上接下麥克風。當下,那是一連串的自然反應。

在八月的「閱讀課」裡,我無意間,講了一個「春風」的小故事,Bubu老師記住了,我再次轉述應該沒有問題的。沒想到,我竟語無倫次、吞吞吐吐,完全沒有說到「重點」,我相信當天的學員們一定納悶,不懂Bubu老師為何要推薦。

人生過程,難免有意外發生,過了就過了吧,但課後我心懷歉疚至今,希望有機會補償。遂書寫了這篇「補述」,為「春風」正名。

在我出生的戰後年代,台灣社會普遍貧窮,物資相當匱乏,那時沒有所謂的「小家電」,煮飯升爐火,洗衣靠雙手,肩挑井水喝,拜拜才有肉吃。

還好,當時的家庭人力眾多,不論年紀,都要分擔家務。我上小學時,要幫忙洗碗、餵貓,上了中學,假日要負責姊姊洗衣服工作的末端:「晾衣服」。這也是我最討厭的工作,因為媽媽很嚴格,分毫都不允許偷懶,檢查不過,還要一遍一遍重來。

當年晾衣服使用竹竿,先架在較低處,讓我的小手能搆得到,而後,再由姊姊將它們一竿一竿的移至露天陽台。麻煩的是,媽媽規定要「分類」,也就是內衣褲歸內衣褲、外衣歸外衣,還要分性別,長褲與裙子不可亂搭一起。

每次當我看到盆子裡清洗好的衣服,明明是分「有顏色」與「沒有顏色」兩種而已,輪到我,手續卻繁複多多。

媽媽就叮嚀,分類是為「秩序」,更有利於收疊衣服時的省時、省力。我不懂,也不想懂。收納衣服不關我事,我苦著臉心不甘情不願。

我總是胡亂的將衣服披掛在竹竿上了事,有一次,媽媽回家早發現了,她把所有衣服全拉下來,然後叫我到跟前:晾衣服不止是為了曬乾而已,也為了衣服不變型,可以穿得久長。

她一面說,一面示範:「衣服拿起來,先抖一抖,要利用這些動作整平它,好像我們的雙手就是『熨斗』,把衣服的每個角落都燙平了。這樣日頭才能曬透。」

「這就是『春風』,衣服要『春風』,穿了才會舒適、健康。」她依照分類教我每一種衣物的「春風」步驟。

那是以流暢的「使力」之輕重,控制衣物在空氣中的「飄盪」,以製造「風」,讓這風穿過衣領、袖子、裙摺、褲腰、口袋、、當披上竹竿時,還要把領口、衣襟、摺子等等部位左右對齊,整平定型。

我似懂非懂,但是母親的形容詞與動作,讓我彷彿可以建構一個「想像空間」,我慢慢發現了,當我按照媽媽要求的鐵律在執行著這些步驟時,好像自己站在一個舞台表演,心裡有著過去沒有的「胸有成竹」自信,我雖然感受著「慎重其事」的壓力,但我更因為要達到「完成」的滿足,而似乎看見了自己頭上的光環。

我初次感覺「工作」的美感,原來「勞動」不一定都是痛苦的,母親教導我勞動裡除了肢體外,還有動腦的層面,那是「詩」、那是「藝術」,那就是生命的美感發掘,美感帶來的「愉悅」觸動了力量,讓你找到了一個豐富的、無限的天地。

媽媽沒唸過書,從不識字,但她們那一代的人,講話常常出口成章,很會運用「俚語」比喻做人處事的真理,她的教養方式就是讓我們姊妹分工做家事,指導勞動的每一個細節與技巧,在家事中表現了她傳承自古早的「生活美學」。那時候,她告誡我們:「看人就端看『做事』」,我們都當耳邊風,那時候,我還沒有能力理解我所成長的環境,就是醞釀成就日後我的基因。

不識字的母親卻養大了書寫了千百萬字的「作家」,多麼的諷刺,又多麼的感傷。

媽媽的「春風」故事成了開啟我對「美感」的印記。「春風」二字,也可以延伸寫成「襯風」,做「趁風」「乘風」的想像。美感讓人渴望與這世界盡力的互動,美感讓人感受生活的踏實與豐饒。

美感並不是物質或金錢堆砌出來的,它可以抽象,也可以很具象,像Bubu老師在演講會中,說的那個「幸福下午」的故事,一盤「蔬菜雞肉飯」,一個孩子與她共度的午後時光。相信大家聽了後,眼前都出現了一個現場:可口的餐食、專注的相待,安靜的時空、、、你若能間接感受、欣賞這個情境,便知曉美感究竟是什麼,要怎樣去營造與開發。

我們需要打開所有的感官,像雷達一樣,去知覺、去接收,這些有賴於日常培養的敏銳,多閱讀、說好話、聽好聲、先養成自己對美的事物的鑑賞能力,你看得見大自然裡的每一種美嗎?樹木、花草、蟲魚鳥獸、雲彩、山河、、、、、你會去發現生命每一個層次的感動嗎?稚兒的天真無邪、年少的青春活力、長輩的成熟穩重、老人的慈顏寬懷、、、、、

以上是我的「春風」之補述,相信大家也有各自美感的經驗談,當天會後,有一個學員寫信給Bubu老師,Bubu老師為了安慰我的歉疚與不安,特別將該學員的信文轉給我看,現在,我把它提供給大家:

我祖母也曾說過 和心岱 老師類似的台語古諺語, 

當我七八歲,初初接觸家事,幫忙披衣曬衣時, 

奶奶仔細的拉整衣架上剛洗好的衣物,用台語跟我說:

「衫,就要撿給它春(台語剩的發音), 

人,才ㄟ有春(台語剩的發音)」 

她的意思是,如果在曬衣服的日常生活小事、小細節上,都能細心做好,

人,才會小有成就、小富足(原意是「有剩」有剩不是大富大貴哦!)

此後,每每,我在曬衣拉整衣領、肩線時,就會想到奶奶的話,

教導小孩曬衣時,也把這一番話傳承給我的小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