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

在記憶中盤旋----我們所共同擁有的閱讀經驗

去年十二月,Bubu在三峽的BIBI餐廳,依照她的計畫結束一年的經營後,將原址改為「實驗教室」的空間,我應邀擔任「閱讀與寫作課」的老師。

於是,展開了這一段你我人生路上的結緣與相遇。
「閱讀與寫作」,這樣的課題,打從開始我便認為「閱讀是必要過程,寫作才是最終目的。」所以我認定來參與的學員,都是渴望能寫一手好文章而來。


可是,實際上,等上了幾堂課後,我發現寫作功課會形成一種龐大壓力,令學員感到抗拒與逃避。反倒是選讀專書,在課堂上作詳盡的「導讀」,使學員輕鬆接受,並逐漸的進入了「文學的堂奧」,領略文學的趣味、認識作家的風格與特質。

文學在生活中,究竟能產生怎樣的功能,帶來怎樣的潛移默化?
生活中有沒有「文學」這一項,日子一樣的過,反正文學也不是「開門七件事」,為何要花錢買書?又要花時間耕讀?



能不能寫作,到底關係了什麼?學員們又不是等待考試上榜的學子,寫不成文章無關前途。
可是,閱讀與寫作的能力,卻有關於風月、有關於生死、有關於感受、有關於心靈、是增加生命的豐富,可以讓生活的領土擴張、創造無限的想像空間。

「閱讀能力」是到別人的世界取經,吸收作家的智慧,延伸自我的眼界。
「書寫能力」是以創作來表達隨心所欲的境界,貢獻自我、完成與世人交流的共感情緒。

這兩種「活動」,基本上都是由一股內在的「伏流」在操控著你的心思,經由閱讀的體驗,便可能觸引寫作的動機,它們很像是跳雙人舞,在互動中產生美妙的和諧與衝突之旋律。

不知道我班上的學員們,是否已經看到這樣的「風景」,甚至領悟到這樣的「情境」?如果還沒有辦法進入這樣的感覺,應該是生活周遭的事務太多了,讓你無法靜心體會閱讀所回應你的密碼,以至遺失了你去開啟創作空間之鑰。

不過,不必著急,這些事情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,只是何時去「開發」、要不要去「開發」而已,時間總是會容許我們的。

這大半年來,總結我們一起讀過的書、認識的作家:

向田邦子---父親的道歉信(麥田出版)
魯迅---徬徨、孔乙己(風雲時代出版)
林太乙---林家次女(九歌出版)
張愛玲---傾城之戀、紅玫瑰與白玫瑰、桂花蒸(皇冠出版)
梁實秋---雅舍談吃(九歌出版)
車前子---好吃(時報出版)
蘇衍麗---紅樓美食(時報出版)
曹雪芹與紅樓夢的故事
台灣的飲食文學流變
平野惠理子---便當,喔伊西(木馬出版)
稻垣榮洋---蔬果觀察記(晨星出版)
林文月---飲膳札記(紅範出版)
蔡珠兒---紅燜廚娘(聯合文學出版)
林文月---京都一年(三民出版)

以上共有十一個作家,涵蓋了從清代到三十年代、及至當代的國內外作家,類型以散文居多,小說次之。十四本書中,體材不拘,風格互異。每堂課後,學員的反應皆是:「經過導讀後,真的是大開眼界。」很學員更是經由指定的選書,才在茫茫書海中,發現了珍寶。

隔行如隔山,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學有專精,要跨行理解的機會微乎其微,但是,只有「閱讀與寫作」,它不是「專業」,它是任何人都可以親近的「領域」,它有如一大片的田野、森林、海洋、天空,只要你肯進入,它便包容你、使你倘佯其間,享受所有的資源。

我樂於與大家同在一起,展讀一本書,觀察作家的風格,體會當代時空的背景,以及其醞釀的書寫意義。

在火熱的暑天假期中,但願你能再度展開書頁,傾聽我曾經講述的點滴,回憶大家共處一室的過程,讓文字的魅力喚起你對書與寫的熱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