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

心岱的鹿港學:「百年繁華最鹿港」34

出自「百年繁華。最鹿港」P.63

鹿港三寶之3 文武廟(文開書院)2/3


為何鄧傳安第一次提議興建文開書院未能獲得成功?書院動工之後,工程為何會數次停頓而遲至道光七年的年底才完成?最主要的問題就出在經費!

建造書院的工程款相當浩大,開始營運之後,每月的支出更是驚人。上從院長、講師的薪水,下至書籍、紙張、學生的獎學金等等雜支,累積起來也是筆龐大的開銷。鹿港同知鄧傳安深明此點,因此,他不但批准林廷璋等人的上書,親自命名書院爲「文開」,還率先捐出五百金,撰寫一篇「勸建鹿仔港文開書院疏引」以說明興建書院對地方的好處,並明列方案鼓勵大家多多捐獻。文內表示,只要有捐獻就可獲得匾額;捐獻達千金以上的人家,還可獲頒建立牌坊的榮耀,文末還強調:『此真千載僅見之遭逢。』,並表落成之後將會「入奏請旨」:『俾好義急公者,得達天聽;不僅勒石留名矣。』在鄧傳安多年來的熱心引導之下,鹿港八郊的眾商行與日茂行,也跟著捐獻了不少經費。

文開書院獲得地方富豪資助之後,幾次因故延誤工程,歷時三年才完工。剛落成的文開書院,規模宏大,建築精美僅次於龍山寺。書院並搜購海內外經書兩萬餘部,共30多萬冊,是清代全台灣唯一的文庫。並聘請鹿港出身的一些知名文士執教。比如,曾在廣東任知縣與鄉試考官的進士蔡德芳,就曾擔任文開書院院長的職務;舉人莊士勳,也是書院裡的教授。

書院名為「文開」,是爲了紀念明末流寓台灣30年的大儒沈光文(字文開),他是明末福王的太常博士,也是台灣教育的先祖。繼沈光文爲台灣文化奠定基礎之後,文開書院也成了鹿港文教的發源地,培育出不少進士、舉人與秀才與文士。像道光、光緒兩朝,鹿港就出了六名進士、九名舉人,一百多位秀才。鹿港文風之盛,影響台灣甚深。

日據時代,文開書院大受打擊,幾乎停頓。首先是因政權交替,教師人才紛紛流失。像德高望重的蔡德芳,就不願意成為日本殖民而舉家遷居泉州;舉人莊士勳也曾到大陸避亂三年,後來雖然返台,但卻始終不願接受日本人的邀聘。

日本政權接著積極推動日本化教育,廣設公學校鼓勵鎮民入學。向來傳授四書五經的文開書院,不但賴以維生的學田被沒收,講課被迫終止,書院建築還被改成「北白川宮紀念堂」,以紀念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之際,進駐鹿港以攻擊抗日義軍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。日本人原本要拆除文武廟,改成學校,但因鹿港文人蔡德宣挺身力爭,最後還感動地方士紳附議重修,這兩棟建築才得以保存。

鹿港失去文開書院這個傳統教育的重心之後,地方士紳與文士又聯合起來,不斷向台中州政府申請開辦「文開書房」。終於,在大正三年(西元1914年)獲得批准。書房就開在城隍廟與文開書院裡。文開書院分校由王舜年、蔡德宣擔任教師。文開書房是當時彰化郡唯一獲得政府立案的私人講學機構,直到昭和十八年,總督府宣布廢止私塾,文開書房才宣告停止。
......[待續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