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港三寶之3 文武廟(文開書院)3/3
觀賞重點
出自「百年繁華。最鹿港」P.65 文武廟石碑 |
文開書院「公業修款」碑
書院在民國62年慘遭大火吞噬,目前建築為後來仿照舊格局重建的,於民國74年修復完成。書院左廂房前有一塊設立於道光27年的「公業修款」碑,上面記載了當年鄧傳安如何爲文開書院籌措田租,是了解書院成立與營運的最佳參考。
文祠正殿兩側牆壁的名家書法
嘉慶十七年,文昌祠落成之後,鹿港第一個評論詩文的藝文團體「拔社」,就出現在文昌祠。文昌祠在日據時代因遭受忽略,光復之後逐漸傾塌,直到民國70年代才進行修建。如今,正殿兩側牆壁還鑲有當時活躍於鹿港的書法名家,如歐陽錦華、施人豪、吳東源、黃天素等人的真跡。
出自「百年繁華。最鹿港」P.66 武廟關公像 |
武廟清代名師雕塑的神像
嘉慶十七年,武廟落成。現在殿內祭祀的關公、周昌、關平等神像,皆為當時福建知名匠師的作品。
諺語:「讀人之初畢業的」
清代的鹿港兒童,從八九歲就開始學漢文,從背誦「三字經」「論語」,一直到閱讀四書五經為止。日據時代,鹿港的公學校不准講漢語,鹿港文人除了在自家開設私塾,也會在文開書院舉辦夜間教學(夜學),以教導鹿港子弟學習漢文。如,前清舉人莊士勳就曾在夜學教授大學、左傳與春秋。如果沒有上公學校也沒到夜學唸書,就只能知道三字經這類的啟蒙書。所以,說人讀書不多,就說是「讀人之初畢業的」。
......[待續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