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個月,九月十六日,是暑假過後,在台南的第一堂課;有兩個多月沒到「努可」,在步上樓階的那一刻,腳步竟然因感覺有點陌生,而讓我緩慢而停了片刻。
進了教室,已經有多位學員就坐,我戴上老花眼鏡,想更清楚的記憶她們。
要說這書是「方法論」,好像也不對,因為作者是在講授關於「閱讀」的一些竅門,他畫了一張「閱讀地圖」,提供給愛書人按圖索驥,找到自己的「人生寶藏」。
九月份選讀這本書作為暑假過後,三峽BiBi新教室啟動的第一堂課,有著它的意義:因為我們有了全新的環境、全新的體驗,那也該先回到「閱讀與寫作」的起始,去作一番溯本清源。這本書讓我們可以從「鳥瞰」的視野,進入作者多年來他關於「閱讀」世界的思考,重新定義「閱讀」這個活動,究竟在我們的經驗中造就了怎樣的風景?
這次台南的學員,剛好新生與舊生互為各半。與過去的課堂一樣,總是有幾個學員是從遙遠的地方趕過來,比如從屏東、高雄、嘉義,這次有人從台中來,她是兩個孩子的媽媽,為了照顧公婆,暑假時舉家從溫哥華遷回台灣定居。
今天更特別的是,Bubu老師在現場為我們的課開場,今天是她半百的生日,她很高興的宣布,並講述了她對閱讀的認知與實踐,放映了她父親研讀一輩子的大書,這本經典是日文,她為了瞭解書中內容,便學習了日文、、、
書與人連結之後,總會演化成一齣不朽的生命故事。書帶給人的能量,是一種自由與安定。
Bubu老師更為大家留在廚房,親自製作午餐的料理。這不一樣一日,大家都很興奮,中午下課時,餐具都已經擺好。
在大家的期待中,盛著各色食物的盤碗,接續著上來。今天的午餐很不一樣,跟過去的都不一樣。
今天準備的是純「中菜」,是以四人一組和菜的方式進行。。食譜是「高麗菜乾燉五花肉」、「青蔥蛋捲」、「涼拌生菜」、「生薑苦瓜」,最意外的是:我發現每個人面前有一盅「清粥」。
白米熬煮成的粥,雪白晶亮,沈溺在陶製的深碗裡,讓人捨不得去打擾,是雙手端碗餟飲,還是伸入湯匙,亦或筷子?
好像都不能,因為鼻子稍稍靠近碗緣,那粥在碗中所凝聚的米香,有一種安靜之姿,令人難以有所動作。
「閱讀與寫作課」從開始到暑假,已經上了八個月,每一堂課的每一餐,都與所選讀之書的內容或作家有所連結,這些食譜皆由Bubu老師親自設計,比如讀「向田邦子」時,就準備了作家書中的一道私房菜,還有「味曾湯」,讀「張愛玲」
時,便料理了一道「鴨舌」,讀「林文月」時,製作了「炒米粉」、、、
這些食譜有的依據書中原汁原味「仿製」,有的則是另外「研發」,但都是Bubu老師的用心,讓大家無論在咀嚼文字或食物時,能共感創作超越時空的意涵。
暑假之後,Bubu老師有了新的奇想,她說要來一場「粥會」;沒想到,就在她生日的這一天,「粥會」先從台南課開展了。九月二十四日,三峽課的學員也品嚐了我心中這讓人很陶醉的、沈溺在深碗中的、安靜的「清粥」。
很多學員都在問,這「粥」如何煮得?我也詳細記下了米與水的比例,還有火候與時間,但是,回家照作卻未得如此完美的結局。
我相信任何的技藝,都需要下功夫,但是用心與情感,卻是功夫之外那難以掌握的分寸差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