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

心岱小說連載:「地底人傳奇」51

                    Randolph Lu 攝影

  瓊麻成了困苦生活的轉機,過去的赤貧逼迫許多恆春人到外地謀生。如今年輕力壯的遊子也都老遠的趕回來加入生產行列,大家都想投身在這塊土地,認定瓊麻才是這一輩子的依歸。隨著這一切而來的是:土地、苗栽、機器、人工、運輸等的供應失調,造成了惡性競爭,投機分子趁時操縱攪局。向來平靜、純樸的村鎮開始糾紛四起,後來的貪婪者看到前人的發跡,就好像瓊麻的尖刺葉子抵住心口一樣。人人的血沸騰了起來,土地糾紛所引起的打鬥及控告連連不斷。

  世界最大的瓊麻市場是在英國利物浦,這個海港是全世界船艦用品的集散地,光復初期,台灣的瓊麻在沒有輔導的狀態下,所有纖維原料或製作成品都需先輸進日本,再由日本出口到達利物浦市場。這是戰後日本人在台灣榨取相當厚利的一宗貿易。當然,附庸於日本人的侯家在這樁交易中,也是旣得利益者。一場戰爭下來,多數人家破人亡,侯家反成了新貴新富。

  瓊麻所換來的財富,並非天賜,而是人力付出的代價;瓊麻儘管粗賤的生長,不需多加照料,但在收成時,所需人工龐大,往往全家動員。它每年可收穫二到三次,每株可採二十葉左右所割取的葉片必須當天製纖。絞成一把把的纖維,曬在路面上或杵上,這些費力又繁縟的工作使農家個個早出晚歸,一刻也不能鬆懈。他們因而被喚作「山奴」,那無時無刻、沒年沒月的把身軀緊緊貼在山坡操作的人,葉尖常常刺傷他們皮肉,更危險的還是採纖機送莖台的絞刀。為了增加速度,多數農戶私自將刀刃的標準口徑放大,一不小心整條手臂就有捲進去的可能,連同葉肉絞得粉碎。這些斷臂的不幸者,成了瓊麻風暴中的一種記號。

  然而,瓊麻風暴襲捲了恆春半島,帶給恆春百姓福禍的兩種結果,而其中,侯家在有利的條件下,於光復那年,斥資設製索工廠,在佔地三甲多的廠房,震耳的機器日夜不停的滾動,進出的工人有兩百多位。每個月出產高達二百噸以上的繩索,九成全是外銷。
......[待續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