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andolph Lu 攝影 |
退休後的蔣梅,當然專注於他的學術領域,經常在雜誌媒體發表文章,但據說,他也不甘放棄權力的滋味,直至目前,仍然是操握軍方主流派系的幕後黑手。
「只有他的參與,才會是最完美的鐵三角。」
在班.維多的介紹,侯世杰認同了這樁名為「宇宙之鑰」的計劃之完成,除了財力、技術的投資外,尚需政治力量的介入才行得通。
在他父親的年代,政治是非常忌諱的,可是一個人的運勢,有時候卻往往「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」的註定,侯世杰想起他那在南台灣恆春半島發跡的父親;半個世紀前,恆春半島是台灣最荒僻的邊疆,人們只有遠離那夏天颳颱風、冬天風吹沙的鬼域,要投靠到異地才能求存,但侯世杰的父親卻是個固守本分的人,他年少曾赴東瀛,在日本念了高等農校的林科,卻志願回到故鄉,從事林務工作。
「他並不是個創造命運的人,在那個時代,選擇只是代表另一種服從的模式。」他想。
侯世杰的父親原是擔任一名林場巡山員,公務員比起一般百姓的生活要安定多了,生平無大志的他,忽然歷經了生命中的風暴,那是在一九一四年,他被日本人璘選為當地設置的瓊麻採絲工場的技術人員。
瓊麻耐鹽性很強,所製成的繩索是海上船艦不可或缺的物資。當時世界上能供做繩索原料的作物只有馬尼拉麻與瓊麻兩種。二次大戰發生後,瓊麻搖身一變成為以海戰為主的日本軍備之一,因此,恆春的瓊麻成了最有經濟價值的作物,原本鳥不生蛋的恆春半島終於鹹魚翻身。許多人在此時遭遇了命運的轉捩點,侯世杰的父親由於受了日本教育,精通日文,而無法拒絕身兼「買辦」的角色。
台灣的瓊麻是在一九○一年由美國領事德威遜引進,先試種在台北農事試驗所,第二年才移植數株到恆春熱帶殖育場,成果優良。一九○八年在屏東高樹實地研究經濟栽培的可能性,當時的經驗大致算是成功,但對採纖的方法茫無頭緒,兩年後,日本派技師前往美國、墨西哥買回採纖機,於一九一四年末正式操作。一九一八年恆春的「台灣纖維株式會社採絲工場」也輸入機器增加生產。
......[待續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