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

為愛朗讀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COCO 攝影
 「閱讀與寫作課」的課堂上,學員們一個一個接續朗誦著選讀文章中的字句;據Bubu老師說過,她在旁邊的廚房一邊工作一邊聆聽,此時好比天籟。

朗讀除了要唸出文章的內容,更重要的是,經由朗聲,表達出作家所書寫字句的精準與優美所在。因此,朗誦者必須聚精會神的,凝視作家的感情,將文字組織形之於言語,化做聲音來詮釋。

課堂上,有時是為了和暖戶外嚴寒的溫度,有時是為了等候遲到的學員,有時是為了沈澱學員的情緒,我會在課前,請學員們先來朗誦當天的選讀作品。但大都時候,是在上完課之後,才以朗讀回味作家的文章。

究竟這先後行使的方式,對於學員有怎樣不同的作用?我應該在日後透過互動予以瞭解。

美妙的節奏

一般人對看書的觀念,就是「用眼、用心」,由於靜音而讀,可以在任何場合與環境進行,不受約束,也不會干擾別人。但是,回想在學校的受教,無論中文、英文,課文是要用「讀出聲」的,「唸書、唸書」,要唸出來才記得住,古裝電影中的學塾,學生搖頭晃腦的唸誦,以其動感配合詩句的節奏,達到詩文如美妙旋律的音樂性。

好的文學,必定是一首動聽的樂曲,具備了流暢與節奏感;有學員曾經問來演講的郝明義先生:怎樣算是一篇好文章?「就是節奏,節奏最重要。」他回答。

我想他的語意是指,從字句、詞彙、段落、乃至於全篇的佈局,都與「節奏」有關,講究節奏,使讀者一下子就能進入作家要彰顯的意涵,並且感受到文體的特質。

聽聲領略

要欣賞好文章的音樂性,朗讀是最佳的途徑,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他「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」書中,詳述他經常藉由朗讀方式,領略不同的文體之美。很多作家在創作時,為了找到最精準的字句,而以朗誦自己的作品來調整與修正,就像製琴師傅必須隨時的試音以校正弦或鍵的精準度。一把刀劍的鍛鍊,也必須以彈鋼的出聲來測試良莠。

離開學校後,沒有人會再被要求「唸書」了,除非是唸書給孩子聽的媽媽們,才會再經歷「朗讀」的機會。朗誦是歐洲人的「傳統」,我多年前在歐洲旅遊期間,相伴的友人,便常在我們等候車船很無聊的空檔間,拿出隨身的圖書,朗誦給大家聽,這時,大夥兒的焦躁情緒被安撫了,繼而去傾聽那抑揚頓挫的美聲,以及起承轉合的美文,在動盪的旅途中,我不安的靈魂終於找到一個定靜角落,放下了我面對陌生環境的憂慮與恐懼。

文字的魔力

之後,我也學著在海上的甲板、在夜車的睡鋪,朗誦給大家聽,初時,總是羞於自己的聲音差,再則,很多字無法唸出正確的音,不敢獻醜的心態,讓我防禦著,直到我慢慢體會到在朗讀的歷程中,有不可思議的「療鬱」功效之後,我終於感受到文字所發揮的極致魔力,它征服了自我的設限。當時,我朗讀的是川端康成的「千羽鶴」;這成為歐洲之旅最難忘的一幕。

「唸」不出正確的字音,是很多人的通病,往往因為這樣而不敢放開的大有人在,
現在可好了,我看到「每日二字」又出版第二集姊妹作,這本是「這樣念就對了!」。
中國文字在記錄語言時,常有一字多音現象,不同字音代表不同的意思,平常我們雖然明知,卻都「混淆」過去。又有些字實在生澀,在它面前心理很掙扎,因為完全的唸不出來,害羞又沒輒。

字唸錯聲,或唸不出聲來,或許只是貽笑大方,但使用注音打字的現代人,字音唸錯或不會唸,電腦鍵盤就打不出字來,這可麻煩了。

怎麼念才對

「這樣念就對了!」,以每一艱澀的「字」,或容易積非成是的「字」作為標的,作者編寫一個完整的故事,套入該「字」在故事中的幾種破音唸法,讓讀者很容易的瞭解怎樣的情況該怎樣念才對。

作者編寫的故事,是本書最大的創意,所敘述的故事雖然可能是虛構,但其中夾雜了各種現代社會的時事、常識、專業知識、甚至是現象、觀念等等。在追求正確字音的同時,也重新開啟了一扇「普羅知識」的大門,學習了身為社會人應該懂得的「國民知識」。

為讀者解謎

「每日二字」系列,作者群是「淡江大學中文系」,由時報出版公司出版。去年出版的「每日二字---這樣用就對了!」,內容是「用字」,這對於書寫的人來說,用字是遣詞之首,懂得用字,才能接續書寫,中國文字的一筆一劃,都有深刻的意涵,同音字該怎要選用才對?同形字又該在什麼景況下使用?這本書同樣的利用「故事」來解謎。

「每日二字」系列,有別於傳統的「字典」或「辭典」,它突破了形式,也創造了形式,成為一本很有趣的學習之書,利用全家人晚餐之後,由孩子朗讀每日二字,不但收到「朗誦、聆聽」的趣味,也讓全家人認識了中國字的美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