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,三峽「閱讀與寫作課」的演講,邀請「越讀者」、「工作DNA」的作者郝明義 先生,場地安排在Bubu工作室大樓的「視聽室」,學員很早就紛紛入席,期待著久仰的作者本尊之現身。
果然,郝 先生準時來到,他說,他的強項是QA問答,歡迎大家問問題,因為他擅長「傾聽」,他的寫作除了「表達」之外,他期待的更是「溝通」,而他的回答往往是最「透明」的。
震撼的課外課
這個話題雖然很沈重,但是立刻引發大家心中對此事件相關的情緒。Bubu老師接著講述她看台灣新聞報導的感受,在這一場世紀大災難中,媒體給的仍是歷來已久的商業化情調,各台相互競爭下,聳動的標題與煽動的語言、切割的畫面、、、強迫式的訪問、、、是以抓到「頭題」、「獨家」的那種「見到血」而「亢奮」的心態在播新聞。這些在我們生活中大家習以為常的表徵,正日日的侵蝕、潛移默化著孩子。
同樣的觀點與省思,這幾天在網路上已經陸續引爆,可見,英雄所見略同,學員們在聽演講之前,意外的先上了「震撼」的一課。
今天的演講,果真是以QA完成,學員踴躍提問,郝 先生則給予完滿的回答。這其中,有關於工作、閱讀、家庭、親子、還包括了佛學的閱讀與理解方法,經典文學的功能與作用。
「題外話」看台灣閱讀人口
最後,郝 先生引用了「法蘭克福」書展前主席Peter Weidhaas會長的一席話作為結語。
因此,我在這裡特別的題外話一番:
有一份調查報告說:七成的德國人有閱讀習慣,因此德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書籍經銷市場,這也說明了每年在德國舉行的「法蘭克福」書展,是世界各地出版業界的取經之地。
反觀台灣,調查報告也說,台灣七成的人口,很少踏入圖書館。
台灣人平均每天花在閱讀的時間是:26.6 分鐘,每月平均看書2.02本,平均每人每一年買書的錢是:1461元。這還買不到一張從台北到左營的高鐵車票。
閱讀人口如此少,可是台灣的出版量一年有4萬本,出版社超過1千家。所以有人就說,台灣是「閱讀者的天堂,出版社的煉獄」。
我們擁有如此幸福的環境,卻常以「太忙了」當藉口,其實,閱讀除了要養成習慣之外,還需要有「方法」,相信大家一定記憶猶新,我們讀過郝 先生的「越讀者」,他教我們破解「時間」的迷思,教我們身處網路世代,怎樣選書、買書、讀書的方法。
台灣在幾年前成立了「國際書展基金會」,力圖團結國內的出版業,把台北書展提昇內容、層次,促成與國際交流的管道,讓台灣的作家與書的能見度,在國際上有了一點連結。這一切的努力奔走與規劃、落實,就是郝明義 先生一手完成的。
我們上個月又讀了郝 先生的「工作DNA」,這本在我形容為「一本萬用」的人生智慧,不僅職場的人,是每一種身份的人,都要練功的「密笈」。
無論新學員會舊學員,大家對郝 先生的印象,都是來自他的著作,並不一定真的認識他,郝 先生不只是作家、出版家,他對於台灣文化的貢獻,就像巨人一般。昨天面對面的討論與交流,想必大家又增加了新的體認,讀書是多麼的美好,書中俱是作者智慧的果實,而我們只要買一本書,就能學習與體驗,甚至被教導與被影響、被啟發。
難忘的「松花堂餐盒」
演講結束後,大家魚貫的進入「工作室」進餐,此時,餐桌已經準備妥當,餐具、燭光之外,每個座位前都排好了一個個的「餐盒」,這是Bubu老師犧牲聽演講的時間,回到廚房幫忙小米粉完成的成果。
Bubu老師特別介紹,這次的午餐,小米粉花了兩天的準備,大家望著餐盒裡一格一件美美的佳餚擺設,不禁胃口大開,要歡呼了起來。
就在這天清晨,我提早來到工作室,看到了廚房擺了高高一疊的餐盒子,我問這是午餐嗎?餐盒的食物準備是很花功夫的,曾經上過烹飪課的學員都知道,食材料理必須因應餐盒溫度與空間的需求,更重要的是彼此要產生「相互輝映」的美感。
這是高難度的「講究」,花時間之外,還要花巧思。
Bubu老師告訴我,這是「松花堂便當」的理念。
真是幸福啊,共聚一堂的學員們,相信在品嚐可口好滋味之餘,一定也能欣賞到Bubu老師的用心所在。
關於「餐盒」,我查了一些資料,提供給學員們參考。
「......相傳是江戶時代初期京都石清水八幡宮的僧人松花堂昭乘(1584-1639),看到農家用來裝種子的器具而受到啟發,也做了這種中間以十字隔開的盒子,把它拿來做為畫具盒和菸草盒。
至於演變成松花堂便當,則已經是數百年之後的事了。昭和初期,據傳是1933年,日本首屈一指的高級料亭大阪吉兆的創始人湯木貞一,某次前往松花堂古蹟參加茶會時,在某個房間的一角發現了一個田字型的容器,並聽聞關於這個容器的故事之後,產生了將它做為便當盒的靈感。
他認為這種中間以十字隔開的設計,可以防止各種菜餚的味道互相混雜而失了原味。這種形式的料理在他的精心設計並推廣之下,在日本已經是無人不知、無人不曉的高級料理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