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餐餐追求食物極度精緻與美味的今天,對營養過剩的現代人,寒冬的來臨其實對身體機能已經不會構成威脅,可是,在冬天要適時進補的觀念仍然存在於一般家庭,這是中國人順應自然天理的文化,把身體當作小宇宙來看待;經歷過物資缺乏、生活儉樸時代的人們,一定都有著養生與進補之間等號關連的印記呢。
中國人相信吃什麼就補什麼,即使到了科技昌明的現在,很多食物已被分析出其成分,但人們寧願相信老祖宗的告誡與傳承,對於科學所證明的,聽聽就可以了。比如,俗間都知道,開刀手術的病人,一定要至少吃一尾「鱸魚」,傷口才會癒合。受到骨傷的病人,一定要以豬龍骨熬湯,肝不好就要多食豬肝,小孩不聰明要多吃豬腦、、、
這些生活習俗,大都從古代中醫的精神所延伸,而冬天進補養生的觀念,也多以中藥中的補氣、補神之藥材,如人蔘、冬歸等配合食物的燉煮為主,最普通的就是燒酒雞或十全大補湯,這些都是可以幫助氣血循環暢通,使人體暖熱以抗嚴冬寒冷。
至於進補要與藥材搭配的食物,不外是高熱量、高蛋白質的雞鴨豬牛或海鮮,與不可少的「酒」。
籠統說來很簡單,就這三樣的組合罷了,可是,其中藥材的配方、食物的種類,酒料的多寡,便成了各家主婦的私房秘方了。而主婦的廚藝高下則來自她在娘家的養成經驗,這些並非三餐的額外吃食之料理,真的就非要靠「家傳」不可了。
吃補從「米」就可以開始
有一雙巧手的母親,烹飪自然絕妙無比,在那匱乏的年代,她總是可以把樸實化為繁花,她總是說:「吃魚吃肉,也要配菜甲(青菜葉)。」這句話的現代意思是指營養要均衡,但在母親的詮釋,卻是說:廉價的食物不比昂貴的低賤(從前青菜比魚肉便宜多了)。她還說:「吃補從『米』就可以開始呢。」這道食譜是這樣的:
【甜米糕】----
材料;長糯米兩杯可煮四碗,紅標米酒半瓶,龍眼乾酌量,紅沙糖酌量。
做法;1.糯米洗淨放入電鍋,加入龍眼乾與米酒拌勻,比平常煮飯的水減少半個刻度,不足的加水,泡置半小時後,插電煮熟。
2.煮熟後,倒入紅砂糖拌勻即可上桌。
冬至的氣味
糯米比一般米昂貴,所以只有特殊時候才食用,如神誕,節慶祭祀等。
台灣人在過立冬,或冬至時,會用糯米的食物當作進補,如作成湯圓,龜粿,煮米糕也是進補的食材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這道滿溢著酒香的甜米糕,民間認為,米酒有補身之效,也就是促進血脈流通,對嚴冬的來臨,一家大小都得補補氣血,為身體打打底子,這是必要的準備工作,於是,沒有大魚大肉的人家,晚上九點鐘,在孩子殷殷盼望的神情,媽媽端出一鍋冒著熱氣酒香的甜米糕,大家圍在一起,吃著這平常不可能的宵夜餐,一碗白米飯,只是一碗白米飯,但是,這冬至的氣味,孩子一輩子都難以忘記。
進補的儀式
簡簡單單的甜米糕,是孩子的最愛,可是這像飯後甜點,似乎不足以妝點進補的份量,母親就說:「天冷得緊,該補補身子了。」她這樣說,即表示當天有一頓豐盛的宵夜,那是她看了時辰,要準備進補好料。也許,她買了昂貴的紅蟳,也許,她訂了一條羊腿。只要在下課回家開門時,謎底就會從廚房飄溢出來。進補與平常節慶的打牙祭是不相同的,進補佳餚不會出現在三餐的桌上,那彷彿是一種儀式,一種為冬藏季節而準備的序曲吧。(待續之2)